为了使当前所生产的负极材料的各方面性能更接近理想化,储能科学家表示应向其里添加适量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如纳米WO2.72粉体来作为表面修饰剂,进而能使所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更广。
负极材料,是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作用。它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把握着动力电池安全性命脉。
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至少要以下5个条件:
1、化学电位较低,与正极材料形成较大的电势差,从而得到高功率电池;2、应具备较高的循环比容量,良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3、要有优异的热化稳定性,并且对电解质有一定的兼容性;4、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以至于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可以有较稳定的充放电电压;5、材料来源应当广泛,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且对生态环境污染小。
符合以上各个条件的负极材料目前基本不存在,因此研究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价格便宜、材料易得的新型负极材料成为了当务之急。
得益于纳米WO2.72半导体材料的出现,商业化负极材料的各方面性能有望较大的提高。
纳米WO2.27材料是钨氧化物中的一种,其因颗粒内部裂纹丰富,而有较强的储锂能力,能使所制造的负极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能量密度。除此之外,紫色氧化钨颗粒还能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增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