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维(2D)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 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二硫化钨纳米片的内部结构与石墨的层状结构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WS2由于层间距(0.64nm)比石墨(0.34nm)大得很多,因此更能确保正负离子在负极材料内部的扩散路径,得以显著提高产品电化学反应效率以及活性材料的利用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能得到明显的优化。
在这里,我们不再累赘能量密度对锂离子电池有多重要了,下面主要详细介绍的功率密度。
功率密度,又称为“重量比功率”,是指电池的输出功率与其重量之比,常用瓦每千克(W/kg)来表示。由于蓄电池给出的功率大小不是其自身决定的,更多地是由负载决定,所以其功率总量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正常情况下,一些蓄电池的比能量较高,则其比功率就较低,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储存更多能量,但是释放能量的速度比较慢。以汽车为例,在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能驱动车辆行驶很长一段距离,但是行驶速度会非常慢,难以加速超越前面的车子。不论是哪种蓄电池,较高的比功率通常会导致较低的比能量,就连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也不例外。
那生产者应如何让长时间在苛刻环境下工作的高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更好的共存?得益于新型二硫化钨纳米片负极的出现,蓄电池在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可以得到更好的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