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內十大科技:最小栅極長度的二硫化鉬晶體管

2022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在近日揭曉,分別是:首次製成栅極長度最小的晶體管;二氧化碳“變”葡萄糖和脂肪酸;“中國天眼”發現首例持續活躍重複快速射電暴;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穩態强磁場刷新世界紀錄;首次發現月球新礦物“嫦娥石”;“誇父一號”開啓太陽探測之旅;二十大報告專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中國空間站歷史性完成“合體”;雲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種。

一、首次製成栅極長度最小的晶體管

爲進一步突破1納米以下栅長晶體管的瓶頸,清華大學團隊利用石墨烯薄膜作爲栅極,通過石墨烯側向電場來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鉬(MoS2)溝道的開關,從而實現等效的物理栅長爲0.34納米。這是我國首次製備出的亞1納米栅極長度的晶體管,該晶體管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相關成果發表在3月15日的《自然》雜志上。

亞1納米栅長晶體管結構示意圖(圖源:清華大學官網)

亞1納米栅長晶體管結構示意圖(圖源:清華大學官網)

二、二氧化碳“變”葡萄糖和脂肪酸

我國科研人員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將二氧化碳和水高效合成高純度乙酸,幷進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這項研究工作開闢了電化學結合活細胞催化製備葡萄糖等糧食産物的新策略,爲進一步發展基于電力驅動的新型農業與生物製造業提供了新範例。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8日《自然·催化》上。

三、“中國天眼”發現首例持續活躍重複快速射電暴

6月9日,《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天眼”(FAST)的加持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全球首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FRB 20190520B。這一發現對于更好理解快速射電暴這一宇宙神秘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四、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6月17日上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即福建艦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舉行了下水命名儀式。福建艦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比上一代航母山東艦高了2萬噸。福建艦還配備2具升降機、3部電磁彈射器,采用創新的電磁彈射起飛/電磁攔阻降落裝置。

五、穩態强磁場刷新世界紀錄

8月12日,安徽合肥傳來好消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强磁場實驗裝置”再攀科技高峰,創造出場强45.22萬高斯的穩態强磁場,刷新了同類型磁體保持了近23年的世界紀錄,成爲目前全球範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穩態磁場。

穩態强磁場實驗裝置混合磁體(圖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

穩態强磁場實驗裝置混合磁體(圖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

六、首次發現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幷將其命名爲“嫦娥石”。“嫦娥石”發現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屬￿隕磷鈉鎂鈣石族,呈微小柱狀,顆粒大小爲2—30微米。

七、“誇父一號”開啓太陽探測之旅

10月9日,我國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誇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正式開啓對太陽的探測之旅。該衛星設計壽命4年,運行在約720公里的太陽同步晨昏軌道。

八、二十大報告專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進行統籌部署,被認爲是一大創新,具有深刻意義。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撑。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强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九、中國空間站歷史性完成“合體”

10月31日15時37分,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第二個科學實驗模塊——夢天實驗艙,搭載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11月1日4時27分,夢天實驗艙成功地與之前發射的天和核心艙完成精准對接;夢天實驗艙接下來實施水平轉位,三艙形成平衡對稱的“T”字構型。中國空間站歷史性地完成“合體”。

十、雲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種

雲南大學研究團隊今年10月測産成功,確定培育出可用于實際生産的多年生水稻品種,相關研究成果11月7日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

评论被关闭。

旧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