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期所總經理朱麗紅在2021年第17届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表示,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碳市場,2021年生態環境部發放的免費碳配額大約爲43億噸,碳期貨上市後,中國有潜力成爲全球最大的碳衍生品市場。同時,圍繞綠色可持續發展,廣期所還將推動二次能源--電力期貨,以及稀土、工業矽、多晶矽、鋰、鉑和鈀等新能源金屬品種的上市。
中國碳排放量占全球1/3 將成最大碳衍生品市場
2021年是期貨市場的發展“大年”。截止12月5日,我國期貨市場資金總量已突破1.2萬億元,比2020年末增長44.5%。
截止到2021年3月份,各國已有的碳市場覆蓋了全球16%的溫室氣體排放。而隨著我國碳市場也開始交易,全球的碳市場就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0%,全球將近1/3的人口,以及全球54%的GDP。
廣期所副總經理李震提出,從全球碳市場來看,碳排放權期貨是起步最早,市場交易最活躍的品種,碳排放權期貨不僅可以幫助碳市場形成有效的定價,爲控排行業提供風險管理的工具,幫助各經濟領域的企業管理風險的敞口,能够推動資本向低碳行業和企業流動,助力于低碳轉型。因此,目前廣期所正在著力推進碳排放權期貨的相關的研究和市場建設工作,希望在條件具備的情况下,儘快上市相關的品種。
碳交易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啓動,首批被納入碳市場的2100多家的發電企業,覆蓋約4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截止到11月22號,全國碳排放權現貨市場累計成交超過3000萬噸,累計成交額超過了13億元,上綫交易4個月的時間,成交量已超過了2019年所有的試點市場的總和。
國網英大碳資産管理公司首席科學家錢鋒指出,按照相關政策規定,接下來會有包括鋼鐵、化工、水泥、航空等8大行業納入到全國統一的碳市場當中來,根據測算預計排放總量會達到100億噸~110億噸左右的規模,而現在全球總排放量大概是在330億噸到340億噸這樣區間範圍內。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碳排放市場規模占到全球的1/3。
碳中和背景下的風險,主要是轉型風險。當前,已經有很多國家的央行開始測算,在碳中和過程當中,該國的高碳産業可能會帶來多大的金融風險。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指出,“比如說根據荷蘭央行自己的測算結果,本國銀行大概占比11%的資産面臨比較大的氣候風險,主要指的是化石能源、物流、發電、重工業、交通等等這些高碳産業。如果這些産業不能有效轉型的話,都會變成不良資産。“
就世界各國的碳市場發展經驗來看,廣期所商品事業部負責人陳銳剛指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碳衍生品市場的運行對溫室氣體的减排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二是碳排放權配額是成交量最活躍的碳金融衍生品;三是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更有活力;四是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通過良性互動促進雙方更好地發展。
據瞭解,廣期所會參考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情况,綜合考慮控排行業的納入進度,以及各行各業的排放規模,計劃以全國的碳配額爲交易標的推出期貨合約。同時會結合産業以及機構的需求,設計相應的漲跌停板,保證金、限倉,還有交割月份制度。在上市過程之前,廣期所也會徵求現貨企業包括機構的意見,保障碳排放權期貨上市以後,能更好地滿足産業的需要,更好地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順利實施。
綠色發展類是廣期所核心戰略板塊
朱麗紅指出,“根據證監會批復的廣期所兩年品種上市計劃,我們的産品布局主要涉及4大板塊、一共16個品種。其中,碳排放權期貨等綠色發展類産品是我們的核心戰略板塊。”
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碳市場,2021年生態環境部發放的免費碳配額大約爲43億噸。碳期貨上市後,中國有潜力成爲全球最大的碳衍生品市場。同時,圍繞綠色可持續發展,廣期所還將推動二次能源--電力期貨,以及與新能源有關的工業矽、多晶矽、鋰、稀土、鉑和鈀等金屬品種的上市。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因有良好的熱學、力學、光學、電學、磁學和聲學等性能,而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消費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農業、醫療等領域。在新能源方面,稀土永磁體是純電動汽車、風力發電設備等産品電機的核心材料;稀土元素是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産品的蓄電池的重要材料,等等。
在傳統的大宗商品領域,中國通常是最主要的進口國,但是在工業矽、多晶矽、稀土等品種上,我國却是全球最大的生産國,開展這些品種的期貨交易,將有利于期貨市場提高中國的定價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商品指數類的期貨是另一個重要的品種板塊,它將填補中國期貨市場另一個空白。廣期所正在加緊研發商品綜合指數期貨品種。商品綜合指數期貨依托現有的期貨品種,將多種商品期貨有機結合在一起,從期貨的視角,提供一個反映中國經濟運行的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合約。
商品指數類期貨對中國宏觀經濟的標尺性意義,將爲國內外資本配置中國提供重要的工具,從而有效改善期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不斷提升期貨市場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效率,進一步增强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