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標准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正在組織研製稀土産品追溯的國際標準,名稱爲《從稀土礦至分離階段供應鏈中稀土産品的追溯》。標準由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牽頭起草,按國際標準研製計劃,最遲將于2021年11月發布。
國外稀土生産企業進行追溯,動力主要來源于企業强化質量管理的需求和下游客戶對原料質量穩定性的需求兩個方面,無論從哪個方面的需求,都希望稀土原料來自于“可靠”的産業鏈,進一步分析可知,國外稀土産品追溯,基本上追溯的是企業信譽,目的是提高市場競爭力。以海外最大的稀土分離廠馬來西亞關丹的萊納斯新材料廠爲例,它已經建立了針對鐠釹氧化物的追溯體系,基本的追溯模式是和需方簽訂協議,確保需方再原料使用過程中,僅使用萊納斯新材料廠所提供的原料。獨家供貨協議,再加上萊納斯廠所用地精礦原料均由澳大利亞韋爾德礦山提供,可以保證産品追溯的可行性。
但我國建立稀土産品追溯體系難度很大。我國稀土開采與生産,實行的是配額制度,且分離能力遠大于原料配額數量。很多分離企業存在産能過剩、原料不足的問題,因此,多渠道采購稀土精礦、混料後再進行分離冶煉是業內的常態,幷且稀土分離工藝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導致難以確切追溯某個特定批次産品所用的稀土原料。雖然國內建立稀土産品追溯體系情况複雜,但任何企業在一定的生産周期內,會實現物料的動態平衡,所以只要建立科學的信息記錄、存儲和傳遞鏈條,仍舊能够實現很大程度上的追溯。
2018年,商務部辦公廳印發的《重要産品追溯管理平臺建設指南(試行)》,包含食用農産品、食品、藥品、主要農業生産資料、特種設備、危險品、稀土産品等種類。
國內稀土産品的追溯,是在國家要求下統一開展的,重點追溯的是企業的主體責任。可以預見,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專業管理平臺、提高産品追溯權威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可靠性,有望成爲各類市場主體和監管者的得力助手,有望實現稀土“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事實上,追溯制度更應是監管的一種方式。2016年,我國研製了强制性國家標準《稀土産品的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規範稀土産品的包裝與標志,爲後續追溯碼等快捷數據傳輸打基礎。印在稀土産品包裝上的信息識別碼幷不只是信息的載體,還應是監管賦予的公信符號。
此次稀土産品追溯國際標準的發布,將有利于規範全球稀土産品的生産、流通、出口,嚴厲打擊無法追溯到來源和去向信息的稀土礦産品的非法生産、流通及出口,有效解决黑稀土猖獗、屢禁不止而引發的擾亂市場秩序、打壓稀土價格的問題,使非法盜采和來源不明的稀土礦産品無處收售,將黑稀土扼殺在搖籃之中。
對于稀土企業來說,除了考慮實現政府提出的追溯要求,也可以嘗試建立爲確保産品質量或考慮客戶要求的追溯鏈。有條件的企業可以一定程度上參考萊納斯公司的模式,針對特定稀土産品建立追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