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礦山煥新綠 大餘鎢產業蝶變

鬱鬱蔥蔥的油松遍佈圍沙庫四周,泛黃的草地像一條條繃帶養護著山體的“硬傷”……這是大餘縣通過礦產開採加工企業自籌資金用於礦區生態治理帶來的喜人變化。走馬庾嶺大地,過去那種污水橫流、灰塵滿地的礦區景象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碧水、綠意盎然的景象。

近年來,大餘縣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礦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重,以點帶面,扎實推進礦山治理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截至目前,大餘縣共有6個礦區被列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複綠後的南安鎮新華村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

複綠後的南安鎮新華村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

複綠“療傷”提“顏值”

暖陽,清澗,翠竹……近日,驅車前往大余縣左拔鎮石雷鎢礦,只見滿眼青翠、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昔日礦山上的“癩痢”如今披上“綠衣裳”,與周邊大自然完全融合。

清澈的河水、乾淨整潔的生產生活環境,大余石雷鎢礦是如何做到的?據礦區負責人介紹,大余石雷鎢礦投入近1500萬元用於項目建設,陸續完成廢石堆綜合整治工程、清汙分流工程、邊坡穩固工程和尾礦庫廢水淨化工程,建立廢水迴圈利用系統,實現了礦區環境治理升級。

大餘縣以“生態立縣”為發展戰略,以點帶面打造連片綠色礦區。近年來,該縣投入上億元資金用於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用則用、宜填則填”的原則,對礦山廢棄地、廢棄尾礦庫進行植被恢復和造林建設;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對因廢石、尾礦堆積而破壞或佔用的山地及耕地重新覆蓋植被,穩定岩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避免引發各種地質災害。

同時,大餘縣在設計、開採、運輸等過程推行全面“綠化”,建立和完善井下充填系統,減少廢石排放。做好出礦、選礦場地的選址工作,科學規劃建設尾礦庫及攔擋壩,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新的破壞。目前,該縣累計完成礦山複綠面積近萬畝、礦山治理面積4800餘畝。

漂塘鎢礦

漂塘鎢礦

變廢為寶增效益

“原先因為品位低而不能利用的國家戰略性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錫、鉍、銅等多種金屬回收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漂塘鎢礦,總經理吳吉洋帶著筆者走訪了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據吳吉洋介紹,該項目已投入逾3億元,引入多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可節約利用大量廢棄資源,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9.3%,廢水複用率提高到91%以上,不僅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每年還可增加5000萬元以上的經濟收益。

節能、低耗、環保和可迴圈是綠色礦山的基本內涵。大余縣向科技要效益,全縣礦山企業建立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精細化、深加工生產模式,以資源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培育壯大了東宏、明發、日榮等16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

同時,大餘縣通過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對採礦、選礦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使礦山二次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漂塘鎢礦、下壟鎢礦等先後成為贛南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科技創新促轉型

大餘縣是國家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之一,鎢礦開採已有百餘年歷史,百年開採讓大余鎢資源面臨枯竭,傳統的鎢採掘加工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大余縣日榮鎢業有限公司原是一家鎢開採和初加工小型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公司引入2億元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老舊設備,完善環保設施,添置了先進的磨礦系統和浮選系統,使鎢原礦的回收率從不足60%提升至90%以上,並成功向精深加工礦物旅遊產品轉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日益凸顯。

轉型發展是陣痛,也是涅槃。日榮鎢業有限公司的成功轉型反映了許多大餘礦山企業正在經歷的變化。近年來,大余縣在大力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的同時,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礦山企業對生產工藝和環保設施提標改造,引導礦山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走聯合經營之路,礦產資源實現高效利用。

“我們公司與贛州市好朋友科技公司共同研發了我國第一台圖像智慧選礦機,用機械設備代替人工選礦,脈石分選合格率達98.6%,廢石分選合格率達98.1%,小時處理能力提高了10%。”在下壟鎢業有限公司樟鬥礦區,礦區負責人王英賓介紹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大餘縣通過延鏈、強鏈、補鏈,成功打造出從鎢採掘、精礦加工、鎢粉、硬質合金等到鎢渣綜合利用的完整鎢產業鏈。海創鎢業成為全國首個低品位複雜白鎢礦綠色冶煉智慧生產的示範樣板工廠,被認定為“江西省特種鎢粉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隨著翔鷺鎢業、海創鎢業等一批鎢高端加工項目相繼建成,傳統鎢產業實現美麗蝶變。(贛南日報)

评论被关闭。

旧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