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粉體材料如鎳粉、銅粉、鈷粉及合金粉末等被廣泛地應用於家電、摩托車、電動工具、汽車工業等許多行業和領域。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屬粉末或用金屬粉末(或金屬粉末與非金屬粉末的混合物)作為原料,經過成形和燒澆,制取金屬材料、複合材料以及各種類型製品的工業技術。
一、現狀
從粉末冶金零件行業的產業鏈來看,上游為金屬粉末行業,鐵粉、銅粉、鎳粉等有色金屬粉末是粉末冶金製造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原材料的任何變動會影響到粉末冶金行業產品的品質、成本等。下游為汽車、工程機械、摩托車、電動車以及冰箱、空調等家電行業,粉末冶金零件業是典型的中間加工製造業。
中國粉末冶金行業的發展壯大,一方面是得益於汽車、家電、機械等製造行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源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對已有產品與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創新。由此不僅增強了粉末冶金行業的價格競爭優勢,而且與傳統的金屬成形工藝(鑄、鍛、焊及切削加工)相比,粉末冶金在技術上也具有顯著優勢。用粉末冶金工藝製造機械結構零件,不僅節材節能,而且可製造用常規方法不能製造的精密機械零件。
目前我國金屬冶金零件在汽車和摩托車應用占62%;在工業機械(包括農業機械)應用占2%,與2016年持平;在電工機械領域(包括家電、電動工具等)應用占25%,其他工程機械領域應用占11%。
從全球發達地區汽車行業使用粉末冶金零件的情況來看,北美粉末冶金零件中用於汽車工業的高達70%,日本用粉末冶金零件於汽車工業的高達84%左右,西歐約為80%,而我國目前平均每輛整車粉末冶金材料用量僅為4.5kg。隨著汽車輕量化發展,同步器滑塊、氣門導管、發電機電刷等粉末冶金應用領域的打開,粉末冶金材料用量有望上升,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汽車平均每輛汽車粉末冶金材料用量有望達到日本水準達到8.3kg,年複合增長率為11%左右。
假設汽車粉末冶金零件價格維持不變,為4萬元/噸,則2019年中國汽車粉末冶金零件市場規模為62.3億左右,到2024年,中國汽車粉末冶金零件市場規模達到95.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8%左右。綜合預測我國粉末冶金製造業整體市場規模,到2024年我國粉末冶金製造業市場規模或突破160億元。
二、競爭格局
智研諮詢資料顯示:全球粉末冶金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日本等地區(國家),在全球用於粉末冶金的鐵粉中,南北美洲占42%,歐洲占23%,亞洲及大洋洲占35%。
中國粉末冶金產業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華中和華東地區,分別占整體粉末冶金行業規模的37.24%和40.20%,其他區域如華北區域僅占6.51%,分佈較少,未來粉末冶金的發展空間較大。
在中國,多數的國內粉末冶金企業在低端產品市場通過激烈的價格競爭爭取生存空間,在國內的粉末冶金高端市場,只有少數國內企業能夠與國外企業及在華投資企業競爭,隨著粉末冶金行業產能過剩,行業進一步調整,逐漸向龍頭企業靠攏。
綜合各家企業粉末冶金製品的出貨量、銷售額的情況,東睦股份、揚州寶來得、江蘇海鷹的市占率分別為26.73%、6.86%以及6.37%,可見東睦股份國內市占率優勢顯著,與行業其餘競爭對手拉開較大差距。
三、發展趨勢
中國粉末冶金製品行業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步,後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加上自身具有的節材性,日益受到重視,中國粉末冶金行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期。隨著粉末冶金技術的不斷提升,粉末冶金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向高端市場拓展,只有跨越了技術和資本的雙“門檻”,才能實現粉末冶金行業的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
中高端企業市場地位確立企業在高、中、低檔產品市場的定位逐漸確立。有相當規模和技術的企業主攻中高端產品市場;一般企業或小型企業則在低端產品市場展開競爭。這種分化有利於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利於品質的提高,有利於產品成本的下降。
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
國內高端市場的競爭日趨國際化。各國粉末冶金製造企業紛紛在中國獨資或合資建廠,實施對產品的梯度轉移。如美國的METALDYNE、GKN、霍克公司,義大利的微齒公司,加拿大的Stackpole、QMP公司,日本的住友、日立、三菱公司等。這些國外企業對中國粉末冶金行業的狀況,如產品的檔次、生產能力、產品價格、品質等情況越來越瞭解,並都在加緊制定競爭對策和擴張計畫。
中低端市場品質提升加劇競爭
在競爭激烈的中、低端市場,產品品質在不斷提高的同時,價格則逐年下降。由於新企業的不斷湧入,向老企業提出挑戰,小企業則給大企業帶來威脅;主機廠也在要求更高品質和服務的同時,不斷提出降價要求。在該領域中小企業最具有競爭優勢。
國產優質設備有望取代外企進口產品
優質國產設備將被普遍採用。國產設備如壓機和電爐的性能不斷提高,且國產同等性能和噸位的機械壓機價格只是進口壓機的三分之一,同樣為降低成本壓力,眾多企業開始選用國產優質設備。
企業聯產加速
行業內各種形式的聯合在加速。面對市場的嚴峻考驗,為了生存和發展,各企業從競爭走向競合,大企業希望通過聯合做大做強,中型企業希望通過合作保持自有的一塊領地,小企業則想維持生存,都在尋求各種形式的聯合。(智研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