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9》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增長、地質勘查投入增長和找礦成果顯著,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礦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礦產資源重要法規、地質礦產管理機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分級標準完善,基礎地質調查成就輝煌,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與社會化服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推動地礦事業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增長顯著
報告指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探明儲量礦種從十幾種增至162種,煤、鐵、銅、石油等重要礦產儲量大幅增長。其中,石油儲量從0.29億噸增至35.73億噸,增長122倍;鐵礦石查明資源儲量從33.2億噸增至852.19億噸,增長25倍;錳礦從4.08億噸增至18.16億噸,增長4倍;銅礦查明資源儲量從218.93萬噸增至11443.49萬噸,增長51倍;鉛礦從118.1萬噸增至9216.31萬噸,增長77倍;鋅礦從103.1萬噸增至18755.67萬噸,增長181倍;鋁土礦從4.5億噸增至51.7億噸,增長11倍;鎢礦從212.8萬噸增長至1071.57萬噸,增長4倍。中國已成為礦種齊全、總量豐富的資源大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勘查投入增長和找礦成果顯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勘查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0年,我國地質勘探費只有64萬元。1952年成立地質部,1953年地質勘探費猛增至1.3億元。
在“一五”到“三五”期間,國家組織對多種礦產開展勘查,鐵礦和煤礦儲量大幅增加,建立了五大煤炭基地和十大鋼鐵基地;發現了鈾礦和稀土礦床,為“兩彈一星”成功發射提供了資源基礎,奠定了稀土、鎢、錫、鉬和銻的優勢礦產地位;發現了大慶等一批油氣田,使我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陸續開展第二輪石油普查、第二輪固體礦產普查和兩輪成礦遠景區劃,使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礦產資源儲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利用現狀調查,發現了驅龍-甲瑪銅礦、火燒雲鉛鋅礦等一批世界級礦床;初步形成了十大新的資源基地;葉岩氣、天然氣水合物等新興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2012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達到歷史高峰,為1296.75億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從1953年的11.12億元,增至2018年的9587億元,增長861倍。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從3.58億元,增加到2805億元,增長783倍;石油與天然氣開採業從0.7億元,增加到2630億元,增長3756倍;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從2.77億元,增加到790億元,增長284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從2.56億元,增加到1020億元,增長397倍;非金屬礦采選業從1.51億元,增加到2223億元,增長1471倍。
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礦產品產量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從2374萬噸標準煤,增加到37.7億噸標準煤,增長158倍;煤炭產量從0.32億噸,增加到35.5億噸,增長110倍;石油產量從12萬噸,增加到1.89億噸,增長1574倍;天然氣產量從0.07億立方米,增加到1610.2億立方米,增長2.3萬倍;生鐵產量從25萬噸,增加到7.7億噸,增長3079倍;粗鋼產量從16萬噸,增加到9.3億噸,增長5812倍;精煉銅產量從39.23萬噸,增加到902.9萬噸,增長22倍;精煉鉛產量從0.26萬噸,增加到279萬噸,增長1072倍;精煉鋅產量從0.02萬噸,增加到567萬噸,增長2.8萬倍;水泥產量從66萬噸,增加到21.8億噸,增長3302倍;平板玻璃產量從108萬重量箱,增加到8.7億重量箱,增長805倍。
相關閱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