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依良治:好奇心驅動,發現有機金屬配合鎢不對稱催化方法

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上,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發表了化學家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主題的演講,謙虛地稱自己是一個渺小的化學家,但是要有播種才有收穫。

“在大學當中我的科研由我個人興趣驅動的,我希望今天在座年輕人也可以這樣來做研究,根據你自己的條件來做研究,也同時為人類做出貢獻。"野依良治表示,做學術研究要來自於自己價值的驅動,而不應該受到外界壓力的推動。

工業革命之後,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出現了,而且愈演愈烈,因此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總體的目標是不應該落下任何一個人。

野依良治認為,現在全球科技發展需要各國的貢獻以及各個行業的貢獻,即便是一個很小的科學發現,可能都可以説明可持續目標的實現。他在會上分享了自己通過好奇心發現機金屬配合鎢不對稱催化方法,最終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

化學不只是一個觀測的學科或者理解自然的學科,可以幾乎零成本東西上創造出很高的價值。催化反應尤其重要,能以節能有效環保的方式實現重要化合物的生產。

53年前,由好奇心驅動的科研,野依良治和團隊通過使用有機金屬配合鎢進行催化,如今這已經成為行業標準,野依良治也因此與其他幾位科學家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野依良治稱這是他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刻。當他們第一次發現這個的時候,有一個博士生也在實驗室,通過不對稱環炳烷化來生成聚酸鹽殺蟲劑,並推動研發了防瘧疾殺蟲蚊帳,免費提供給坦桑尼亞,後又覆蓋到全世界各地。

野依良治很驚訝的發現,他們當時很小的一個動作卻能夠貢獻給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貧困、高品質教育、性別平等、實現目標相互合作等等。這些都是社會的目標,遠遠超越了科技的範疇。

野依良治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跟日本都必須要起到積極的作用,貢獻給SDG的實現。SDGs實現會帶來非常多的市場機遇,與經濟利益,“如果你們現在不播種,未來就不會有收穫”。

延伸閱讀:

野依良治1938年9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蘆屋市,1961年在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作助教,1969到1970年野依良治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72年33歲時成為名古屋大學教授。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野依良治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異的手性催化劑。這些催化劑用於氫化反應,能使反應過程更經濟,同時大大減少產生的有害廢棄物,有利於環境保護。這些工作對手性氫化催化劑在工業上的應用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很多化學製品、藥物和新材料的製造,都得益於野依良治的研究。2001年,因其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領域的不斷創新,野依良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鎢催化劑具有高附加值,在石油煉製(加氫精製和加氫裂化)、精細化工(精細化學品合成)、環境催化(煙氣脫硝)、新能源(燃料電池和光催化)等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20世紀初期全球鎢催化劑領域開始萌芽,1980年之後快速發展;中國是鎢催化劑產品的最大市場,而美國、日本在該領域的創新能力較強;全球鎢催化劑技術主要集中在鎢氧化物催化劑製備方法及製備裝置方面,其中加氫催化劑、加氫裂化催化劑是近十年的研究熱點和重點;德國巴斯夫公司、日本三菱、中國石化、美國埃克森美孚在鎢催化劑技術創新能力較強;中國研發部門可借鑒各國鎢催化劑重要申請人的優勢技術,進而促進中國鎢催化劑產業發展。

评论被关闭。

旧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