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鋰離子電池需求持續擴大,這一重要資源“全球爭奪戰”正持續升溫,會否波及紫色氧化鎢?
前些天,2019諾貝爾化學獎的公佈不僅讓我們知道了三位化學家的名字,也讓我們開始關注鋰離子電池,瞭解它的前世今生,聚焦鋰電行業。順便吃個瓜,看看這原料爭奪戰是怎麼回事兒?會不會持續升溫?
(上面的視頻回答了“電池裡面長啥樣?”)
1991年,鋰離子電池首次進入市場,此後,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現如今,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純電動汽車和蓄電池等都離不開這種重量輕、可充電且功能強大的電池。而這多虧了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
有人說,他們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有人說,他們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也有人稱他們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
他們就是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美國科學家John B. Goodenough(約翰•古迪納夫)、M. Stanley Whittingham(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Akira Yoshino(吉野彰) 。
其中:惠廷厄姆于1970年成功制得了首個鋰電池。古迪納夫於1979年發現了讓鋰離子電池更高效、更安全的正極材料——鈷酸鋰,後續又發現了猛擊尖晶石和磷酸鐵鋰。而地球另一端的吉野彰則是在確立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框架後,後續不斷改進其性能與安全性。之後,古迪納夫和吉野彰兩人合作發明的鋰離子電池被索尼公司於1991年推向市場。不得不說的是,古迪納夫打破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獲獎時的年齡紀錄。今年,他已經97歲了。他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更是舉世公認的“鋰離子電池之父”。
近一年來,我們從各方熱點資訊中瞭解到了稀土、鎢等高科技領域發展所需的重要資源。而小編想說,鋰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據外媒報導,全球的鋰離子電池需求持續擴大。這將給原材料領域帶來新的商機。然而,主要原料的供給來源有限。所以,新舊競爭者紛紛開始啟動礦山投資,一場錯綜複雜的爭奪戰也由此掀起。這裡面有商社、資源企業。
但因為原料分佈不均。怎麼個不均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顯示,2018年,鋰產量佔據首位的是澳大利亞,其次是智利和中國。而從儲量來看,智利遙遙領先,其次是澳大利亞和阿根廷。雖然,去年鋰的全球年產量有所增加,但是,也有電池企業和IT企業等跨界企業開始直接採購原材料。他們紛紛出手,只為搶佔先機。例如,宣導“資訊革命”、積極投資人工智慧和移動出行領域的日本軟銀集團就看中了純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潛力,於去年4月投入約80億日元,取得了尼馬斯卡鋰業公司的9.9%股權。
此外,一種紫色的氧化鎢,可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會否加入這場持續升溫的原料爭奪戰?
去年,東芝材料展出一款可實現超快速充電的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紫色氧化鎢。據文獻記載,紫色氧化鎢是我國近些年開發出來的氧化鎢產品,其化學式為WO2.72,相成分為W18O49,外觀為紫色細碎晶體狀粉末。現如今,作為一種新型電池材料,紫鎢有望被用於汽車、微型/輕度混合動力火車、電梯、不斷電供應系統UPS以及大電流電源等。
據東芝材料的官網介紹,紫色氧化鎢具有非常高的化學活性,可增強電子傳導性。由於該材料內阻小,而且具備優異的Li離子擴散性,採用紫色氧化鎢作為電池負極可以實現大電流的充放電。特別是低溫環境下放電特性優異,而且即使在-40℃下依然具備等於或高於雙層電容器放電特性的速率特性。而在此前,Li離子二次電池和Li離子電容器在低溫下的速率特性一直未得到解決……最後,歡迎你們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看法。你們認為鋰離子電池的原料爭奪戰會波及到哪些領域?會否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