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鎢都,礦產資源在給大餘帶來經濟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對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創傷。“長期的礦山開採給大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種種傷痛。一些山體被挖空、植被遭破壞、農田被沙化、河流被污染……”大餘縣財政局經建科幹部廖虹說,2013年4月,大餘被列入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示範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贛南日報介紹,近年來,大餘縣緊緊圍繞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目標,以生態問題治理和生態功能恢復為導向,探索系統治理新途徑,實施了滴水龍廢棄稀土礦治理工程、西華山鎢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低質低效林改造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專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雙贏。
以點帶面打造連片綠色礦區,對工礦廢棄地、廢棄尾礦庫進行植被恢復和造林建設,在大餘縣漂塘鎢礦,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廢礦渣石的荒坡早已不見,滿目翠綠的草地和林地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西華山鎢礦區昔日的廢石堆也陸續披上“綠毯”,礦山植被複綠和礦山公園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17年,西華山鎢礦區被列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專案,大餘縣採用開髮式治理的方式,與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緊密結合,把廢棄礦山治理與生態修復、礦業遺跡保護等相結合開展綜合治理。
石雷鎢礦已告別“晴天一片灰、雨天一路泥”的礦山刻板印象,一片綠意盎然。據石雷鎢礦礦長助理劉財祿介紹,石雷鎢礦投入近1500萬元用於項目建設,陸續完成廢石堆綜合整治工程、清汙分流工程、邊坡穩固工程和尾礦庫廢水淨化工程,建立廢水迴圈利用系統,實現了礦區環境治理升級。
曾經滿目瘡痍的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已經披上了綠色新衣,廖虹介紹,在治理核心區廢棄礦山的同時,核心區週邊0.6平方公里的專案建設已納入了梅關古驛道景區項目建設子項目的庾嶺風情園。該項目側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建設、受污染成林差的樹種改造和補植,目前已種植4000餘株銀杏,紅楓和竹柏各千餘株。
以上只是大餘縣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餘縣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用則用、宜填則填”的原則,對礦山廢棄地、廢棄尾礦庫進行植被恢復和造林建設;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對因廢石、尾礦堆積而破壞或佔用的山地及耕地重新覆蓋植被,穩定岩土;啟動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大力推進綠色礦山試點示範建設。目前,大餘縣累計完成礦山複綠面積6500餘畝,礦山治理面積4800餘畝。
在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過程中,大餘縣積極探索“礦山環境修復+全域旅遊”模式,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和景區旅遊發展有機結合,最大程度發揮項目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實現礦山環境恢復與特色旅遊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