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8日,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在西藏終結,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從此邁上光明和幸福的道路。民主改革60年來,西藏自治區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在自然資源工作的改革發展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西藏的礦山中落地生根。
在發展過程中,西藏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自治區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廣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促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要求;大力宣導綠色勘查,嚴格落實勘查施工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落實礦產勘查工作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科學部署和實施地質勘查工作,消除環境污染和誘發地質災害的隱患。
礦業在西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西藏的資源優勢迅速向經濟優勢轉化。2010年7月,甲瑪礦區一期開發工程建成投產後,日處理銅多金屬礦石6000噸,僅5個月就上繳稅款2600多萬元,使墨竹工卡縣稅收進入“億元俱樂部”的行列。
同時,西藏建立起資源開發收益助力脫貧攻堅新機制,通過當地礦產資源開發,探索建立農牧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精准受益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鼓勵貧困地區和礦山企業組建開發共同體,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機制。
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西藏自治區除少量的硼砂、煤礦、建築用砂石開採外,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一片空白。西藏有計劃的地質工作始於1951年,只開展了少量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60年來,西藏先後完成了1∶100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航磁測量、1∶100萬區域重力測量等工作,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的不斷提升,為支援自治區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地質依據。全區累計發現礦床、礦點及礦化點3000多處,累計查明鉻鐵礦礦石量近1000萬噸,查明金屬量銅6000萬噸以上、鉛鋅2000萬噸以上、鉬250萬噸以上、金100噸以上。玉龍、驅龍、甲瑪、多龍礦集區的銅礦資源均達到了超大型礦床規模,紮西康鉛鋅礦、努日鎢鉬銅礦、巴達金多金屬礦、龍木措鹽湖鋰硼鉀礦等一批礦產地達到了中大型礦床規模,為建設國家級礦產資源產業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
西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有複雜的地質環境,地震活動頻繁,氣候複雜多變,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60年來,西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切實保障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專案,全部要求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全區所有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全面完成,基本摸清地質災害數量、分佈及影響程度,截至2018年底,全區共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1550處;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複查,及時發現隱患和排除隱患;發揮全區2957名群測群防員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對重要隱患點增設必要的專業監測設備,促進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健全;對全區有重大隱患、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實施工程治理,消除災害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