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鎢酸助力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功率輸出

天津大學機械學院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外籍教授邁克爾•蓋佛(Michael D. Guiver音譯)與尹燕副教授合作,成功通過複合鐵氰配位聚合物和磷鎢酸,製備出一種新穎的取向型複合質子交換膜,具有在膜的透過面方向定向排列的質子通道,可極大提高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功率輸出,同時具有優異的化學和機械穩定性,可在苛刻的電池運行條件下長期使用。

燃料電池被譽為繼火力、水力、核動力之後第四代電力開發技術,是一種快捷可靠的能量轉換裝置,可以直接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和開發前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科技產品、國防建設等諸多方面,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可擕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區域發電站,潛艇、太空梭的電源等。

磷鎢酸系於配位聚合物分子鏈上

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工作過程中,質子沿膜的厚度方向從陽極到達陰極參與反應。因此,電池性能受質子交換膜在透過面方向電導率的影響較大,而與膜的平行面方向電導率的關係較小。邁克爾•蓋佛教授與尹燕副教授團隊通過磁場輔助的溶液澆鑄制膜法,利用鐵氰配位聚合物和磷鎢酸形成的順磁性複合體,在質子交換膜的透過面方向構建了取向型短路徑高效質子傳輸通道。可喜的是,通過鐵氰配位聚合物和磷鎢酸的複合,該制膜方法同時解決了水溶性的磷鎢酸在聚合物基體中容易滲出的科學難題。

此外,通過鐵氰配位聚合物中鐵氰基團的氧化還原迴圈,該質子交換膜能夠在電池運行中不斷消耗系統內的自由基,使得膜的應用耐久性得到提升。與現有的其他碳氫系質子交換膜和作為工業標準的NafionÒ 212膜相比,這種取向型質子交換膜在質子電導率、燃料電池能量輸出和使用壽命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和潛力。

相關成果以題為“Magnetic field alignment of stable proton-conducting channels in an electrolyte membrane”的論文,於2019年2月19日在 《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線上發表。博士後劉鑫為第一作者,邁克爾•蓋佛教授與尹燕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和天津工業大學省部共建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合作單位。

评论被关闭。

旧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