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中央環保督察組督察回饋意見的整改工作,贛州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實施歷史遺留的廢棄稀土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贛州稀土開採歷史悠久,在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留下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曾經出現一哄而上開礦的現象,以及早期池浸、堆浸工藝,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工藝落後,“搬山運動”式的開採產生了大量的尾砂,長期無序堆積,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通過初步調查,贛州原有廢棄稀土礦山面積達94.46平方公里。
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贛州將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作為實現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民生工程,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幾年來,共申報批准廢棄稀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0個,資金6.5億元,治理面積16.77平方公里。特別是2017年,贛州入圍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並獲得中央基礎獎補資金20億元。涉及廢棄稀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2.86億元,治理廢棄稀土礦山面積9.61平方公里。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回饋的10個治理專案進展緩慢的問題,2017年9月,該市組織專家派出5個駐點督導組,進駐專案施工現場,負責提供技術指導,督促施工單位合理安排工期、切實加快進度。自2017年4月起,贛州市廢棄稀土礦山環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10個專案進展情況實行每月通報,自7月起實行半月通報,自9月起實行每週通報;對責任不落實、整改進展緩慢、未按照整改時間節點完成任務的專案承擔單位,進行通報批評。
通過採取措施,專案實施進度明顯加快。目前,中央環保督察回饋的全市10個廢棄稀土礦山治理項目中,9個項目已完成竣工驗收,僅尋烏縣石排廢棄稀土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2014年度專案1標段還在施工,已完成工程量的90%,預計2018年3月底可竣工驗收。
贛州市加大對廢棄稀土礦山進行複綠治理,將廢棄稀土礦山恢復成林地、耕地。通過地形整治、土地平整與複墾,種植桉樹、松樹、草等綠色植物。礦區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4%提高到70%以上,礦區周邊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結合地方工業園建設,將廢棄稀土礦山治理成建設用地。通過地形整治、土地平整、修建擋土牆等工程,直接治理成建設用地,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工業用地保障,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已提供工業建設用地4.5平方公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摘自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