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多功能性的納米粒子,紫色氧化鎢超細顆粒可以用於交通工具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的製備,使之擁有較高的比能量密度與較優秀的耐低溫性能,進而能夠增長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續航里程以及使用壽命,滿足用戶體驗。
冬季來臨,不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工作的新能源汽車續航能力都會有所降低。一台商用的電動小轎車,即使忍著不開空調,100公里的耗電量也會達到15kWh以上,這就表明了車子的單次充電續航時間極短,無法滿足眾多消費者要求。
那新能源汽車在冬季之時的行駛距離為什麼會比夏季之時的還短?
從宏觀的角度上看,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鋰電池容量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內阻升高,放電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從微觀上的角度上來看,這主要是由於在低溫環境下正負極材料活性明顯降低以及有機電解液導電能力減弱引起的。然而,鋰電池的內部因素才是新能源汽車行駛里程真正縮短的根本原因。
以目前市場化的石墨負極為例,在低溫條件下由於石墨層狀結構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抑制帶電鋰離子在其內部的擴散,進而會加大內阻。然而,更值得一說的是,負極材料擴散能力的減弱,致使負極表面游離的鋰離子更多,則形成鋰枝晶的概率更大,容量將會明顯下降。
因此,電極材料的保護劑如二氧化鈦、紫色氧化鎢等成為了此前製造商的生產交通工具鋰電池產品的重點“解藥”之一。